当前位置:首页>>茅山道法

道教传承有何特点

[日期:2012-04-10 | 浏览次数:1084 ]
有几个热爱道教、喜欢道学之居士,某天遇到宝鸡长寿山遇到逍遥游道人,张居士就说:“师父,道教的传承有何特点?”
逍遥游说:道教主流思想主要是继承的仙学文化思想,仙学始终是贯穿着“道”和“德”。道的特性是“至尊至贵、至高至尚、神而奇、玄而妙”。“道”是隐显莫测,唯妙唯灵,以藏隐为特征。“德”是广而宣,阐而扬,普及天下。
在道学传承上是有所讲究的,道传有缘者,何者为道缘,即就是指有道德之人。道教一代宗师张三丰说:“种无根之树,树树皆空,寻有德之人,人人可度。”这就是传道之原则。
道,一是指天道(自然变化的运行规律、规则),二是指人道(为人处事所要遵循的规则,其中有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),修身之道(包括一定的修炼方法、方式)。
德,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及伦理道德(在生活中,所代表的就是“涵养、慈悲、仁爱、奉献、爱国爱教、尊守法度)。
能够尊道贵德之人,才能成为传播大道之对象,故,道显尊贵。
道教之所以称之为“中国道教”那是它有最为独特的道教风味,与其他教派是截然不同的。阐释教义、辨证道妙,指导修行最为权威的道经就是《道德经》,经书阐释了“大道”的特征——大道至简,道法自然,大音希声,大道无情能够运行日月,大道无言,而节令井然,故为道者所开启的玄教是不言之教,一贯主张“慈、俭、退让而不挣”。
道教发展传承的形式基本有两种:
一是自修,二是阐扬。
自修——是指看破红尘的仁人志士,信仰道教,热爱道教,喜欢大道,或者出家隐居山林,或者隐于城市,潜心自修,而成正果,其修道的方式也是两种:一是修性,磨炼自己的脾气,培养种种有效的修炼方法,把自己原始本性,与自然相融化,达到开通、明智、客观、圆通,顺应各种自然事理。一是通过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修炼方法,对人体生命之物质精、气、神进行养神静心,吐纳呼吸,调息运气,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全其性命。
阐扬——是指修真之士,学道、修道、演道,向世间传播道德思想。阐扬一般是采取保守态度,因为道教的特征是不言之教,鼻祖老子在《道经》中强调道之特性是“无为而不争”。故,为道者首先要自己自修自炼,将自己的“道”和“德”升华到一定层次,能够成为有道之士,方可弘扬大道,在道家眼光看,所谓弘扬大道,并不是全靠嘴皮子去空说、空谈,也不是招揽生意,主动上门去推销,唾沫四溅劝人出家,劝人家加入自己的教派,也不是为了大量敛财,增加供养,在物质上极度享受,编出一套完整的欺骗性语言,哄骗别人加入自己门派,成为自己的弟子。也不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门面,抬高自己,而不惜损道败德,诽谤、打击别的教派。并且对任何教派都采取包容、谦让而尊重的态度。
所以教门就一直流传一句话“宁劝十人还俗,也不劝一人出家,”其意思是,所劝来之人如果道心不坚、信念不强,道缘浅薄,耐受不了清静和寂寞,最后半途退志,还俗回家。这其中也包含了尊儒的成分(孝敬父母、夫妻团结、体现仁与孝,不可轻易抛家舍妻,对家庭不负责任),或者,贪、嗔、痴三心严重,贪念难消,荒废了青春,学无所成,而致道俗两耽;或者说在教门不遇名师,无人指点,浪费光阴,而虚度了年华等。道教特别看重因果,不轻易接受十方供养,自己道功浅薄,无故接受供养,深怕身负业帻。来世填还,成为学道绊脚石。道教得道成仙之一代门派开创真人,全真教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就在《垂训文》中语重心长的说:“……夫粒米文钱,俱皆有所关系,乃世人之膏脂,农夫之血汗,非用心难以消,岂能无功而可受……”。因而后世学道之士,不轻易接受他人供养,更不硬劝别人来投拜到自己门下,以图供养。祖师丘处机在修道中,给自己规定一日只去化缘七家,早四、晚三,能给则接,不给则已,如若七家人不施舍、或施舍的少,也就罢了,不再多走一家去募化。
具体阐扬大道,实际上是继承仙学思想,延续仙道根脉,不主张扩张,一贯是以隐退不争为形式。有道者彰显神妙,证示因果,并非让天下之人皆来皈依道门,壮大势力,而是让天下人们普及道德思想,更为美好的生活,达到家庭团结、社会稳定,互相友爱,遵道贵德。为道者应该实实在在的做点善事、积点善功,身体力行,以济世救民,劝人向善,助人为乐,治病驱邪,演示神妙之道,显示阴阳变化之机,让人知道因果之理,知晓果报之厉害,尊重生命之自然,顺应自然之规则,行为不越伦理道德,出入合乎养生之道范。上不惹天怒,下不积民怨,天不怒、人不怨,天时、地理、人和,三才相宜,其不乐乎!
之所以仙道至贵,道不轻传,但传有缘者,所以道教在传宗接代,收徒方面比较谨慎,仙人定下原则是“非其人莫传,非其时不传,非其人而传之于道,必遭天谴,非其时而传,必受惩罚,该传者而不传,错失大道之苗蒂,是时节而不传道,错失良机,亦遭天地之责罚”。故曰“道不传匪人,但传有缘者。”
祖师再三告诫我们,不要诽谤正教,攻击别的教派,也不能反言本教不好,而随外教。一定要遵守太上老君所定之教门法律,成为高尚之人。道教自从早期的起源开始,就是以隐居修行为主,陈抟老祖隐居华山数十年,道高德重,宋太祖赵匡胤两访为官辞而不去,张三丰隐居武当,朱元璋、朱棣皆是三访而不见,如今之人深怕高层不来拜访,如若来访,跑之即快,邀之即去。俗世之事,有道者不处,所以道教看起来没有其他教派那么兴旺而快,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,与自己的教理教义的影响有极为重要的原因。
传统古老的道教,之所以发展缓慢,原因虽然很多,但有其自身发展之规则,因为要顺乎道之自然,注重内养,不主张外杨,主张适时、适地、因人而随方设教,如若肚中没有东西,只有凡心、私心,一味宣传扩张,只能是舍本求末,昙花一现,很难长久,最为关键是识时务者,藏道养德,方是为道者之本色。